來源:北大青鳥總部 2020年04月10日 15:35
清明節后,很多省市的學校陸陸續續開學了。
久違的校園、
久違的同學、
久違的老師、
身邊熟悉的人和事,都回來了!
馬上開學了,孩子們回到校園中去學習,相信很多父母都松了一口氣,這就好像是父母們終于熬過了最艱難的“看護”時刻,勝利了!
但經過這次漫長的居家假期、經過全國線上學習的洗禮、經過和父母們的斗智斗勇,孩子們回到校園是否能夠一帆風順。高三學子開學后,其他年級的孩子也在等待回到學校的通知,他們是淡定自若?還是焦慮緊張的呢?
可能很多人都會打一個問號。
回到校園,并不僅僅這四個字的表層含義,想要順利度過這段時期,不僅需要身體回到了學校,作為家長,更應該了解以下這三個層面的含義,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,與孩子一起適應和成長。
1、身體回到校園,心也要跟著回校
學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,疫情之下開學,一定是做足了準備。很多學校利用目前只有少量學生返校,將空余的教室利用起來,學生們隔開上課,既保證了安全,又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。
但孩子總是一種不得不讓父母操心的群體,面對結束假期回到校園的第一批,他們身體是回來了,心理呢?小青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,說到開學要提前做好的準備,如果沒有看過,可以點擊先了解下。
這里要說的是,除了調整好生物鐘,完成假期作業等,現在馬上就要開學了,心理上的壓力與焦慮要如何排解。我們都知道,孩子的自制力并不是很好,很多孩子習慣了在家的狀態,突然回到每天準時起床,在學校呆一整天的高節奏模式,很難適應。
所以,關于回到校園,我們最淺的含義是,身體回到了校園,心也要跟著回校。
特別是不久之后便要參加中高考的莘莘學子,雖然高考延期到7月份,但就像網友所言:考試只會延期,不會過去!
回到校園備戰考試,學校的學習氛圍要比家里濃厚,也有老師的監督。
因此小青提醒廣大父母:家長不要以為孩子開學了,任務就結束了,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狀態的變化。
2、線上線下學習模式轉換,父母要與孩子一起摸索
2020年,線上教育似乎迎來了發展的契機,停課不停學的號召讓全國大中小學的學生們,通過線上開始了學習之旅。
很多孩子之前有過線上學習的經歷,不過很多孩子是第一次接觸,從陌生到了解,再到慢慢適應,線上學習已經讓學子們的學習模式有了一種全新的體驗,不僅語文課、數學課可以線上學,就連體育課、美術課也可以,雖然孩子們在電腦前實現了所有課程的學習,但效果還有待討論。
回到學校,也意味著要改變這種適應了兩三個月之久的學習模式,線上線下學習模式能否順利轉換,也是父母們要關注的點。
不要說養成一個習慣只需要21天,如果父母只認為這兩種模式沒有什么沖突,那么問題就產生了!
就比如,線上學習有后臺系統詳盡的學習記錄,可以反復觀看老師講解,如果不明白,課后可以去回看,加深學習印象和效果。
線下學習有老師互動,坐在電腦前和坐在教室里感受可不一樣。還有的學校,在開學第一天就有考試,檢測學生們的課業完成情況。
因此小青提醒廣大父母:在兩種模式切換的情況下,父母絕對不能把任務都交給孩子自己解決,要多主動和孩子溝通,幫助他們一起摸索這兩種模式和諧的相處模式。
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,他們是和互聯網一起成長起來的新一代,未來線上學習的趨勢會越來越強,掌握平衡才是制勝之道。
3、回到學校,更重要的是回歸主動學習。
不管是面臨中高考的孩子們,還是已經走上工作崗位的父母,一定對“學習”有著相同的理解。
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考出好成績,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,培養他們主動學習、自我探索,自我發現的意識。每個孩子都是一顆亮眼的星星,回到學校中去,是去完成我們的學業。但父母們更應該認識到,回到學校總去,更要教會孩子回歸主動,自主學習才是孩子長久競爭力的重要砝碼。
見過太多孩子因為被逼迫、不被理解而厭學,明明可以學的會,但就是和父母反著來,青春期叛逆是一個過程,但如果能夠好好引導,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身份, 和孩子平等對話,傾聽他們的心聲,就能讓他們打開心扉。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學歷教育,他們可能在其他方面擁有天賦,他們也可以通過培養一項技能,而成為受人尊重的專業人才,成為大國工匠。
因此小青提醒廣大父母:將孩子送回校園去,學習的不僅僅是課本知識,更是健全的人格、是素養、是自信、是滿懷對知識的渴望,是懂得不管未來考到哪一所學校,都要主動學習的意識。